武汉招商承接产业转移“卡位战”:5年决胜负
昨日,记者打电话给武汉市商务局党组书记李作清时,他正在香港招商。电话里,他的语速很快:“商场如战场,一个招商项目就是一场战役,要斗智斗勇。”
上个月的招商经历,让武汉市经信委一位负责人记忆深刻:“合肥的招商人员正在一家央企负责人的办公室里极力游说,我们等在外面,而排在我们后面的还有长沙的招商队伍。”
这只是招商大潮中各地激烈角逐的一个场景。
业界普遍的认识,产业转移大潮还有最后5年的“窗口期”,到2015年全国产业格局将初步确定。决战5年,内陆各省市几近“肉搏”。
金融危机助推转移大潮
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,在中国沿海、东部广袤的地区,新一轮的产业转移骤然提速。
制造业,一直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。目前,中国制造业创造了GDP总量的1/3,贡献出口总额的90%。未来10至20年,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。而在2008年以前,中国沿海10个省市就集中了全国加工贸易的97.4%,集中了70%的纺织业、80%的服装制造业。
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代工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制造业,面临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资源、能源短缺和高消耗的影响,产业转移压力巨大,迫切要求转向更具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地区。
而欧美金融危机的到来,让外贸市场需求迅速收缩,外向性颇高的沿海企业,开始看向内陆市场。“我们看中的首先是华中地区广阔的市场,”2010年才姗姗来迟的武汉格力电器人士告诉记者:“国家启动内需市场的号召,也让内陆成为最大的增长极。”
这轮产业转移大潮中,广东、江浙是最大的输出方。
2008年,广东就拿出“腾龙换鸟”的决心,并提出“产业转移”、“劳动力转移”的双转移战略,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、粤北山区转移;而东西两翼、粤北山区的劳动力,一方面向当地二、三产业转移,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,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。
而东部转移产值的能量亦十分巨大。据湖北省“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湖北产业承接的机遇研究”课题组统计,从2008年到2010年,仅广东、上海、浙江、福建四省转出的产业总值就有14000亿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