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键词: 武汉地铁线路图 武汉地铁3号线 武汉地铁2号线 武汉地铁2号线线路图 香港地铁骂战
WuhanMetro.Com

新闻中心

您当前位置:武汉地铁网 >> 新闻频道 >> 地铁动态 >> 正文

近百楼盘“包围”30个湖 湖景房面临无湖可观

2012-5-30 16:43:03 荆楚网-楚天金报 武汉地铁网 评论

依水而居是很多市民向往的生活逸境,正因为如此,在开发商的眼中,湖景房就是一道引人入胜的美味,广告、海报上,湖畔,水岸,甚至号称是临海!这样的词语随处可见。

然而,随着开发程度的深入,环湖的地块却正在上演着这样的戏剧:后来者挡住先行者的湖景,甚至,有的开发商竟填湖造地。一些湖景房,也因此消失不再。

“无湖可观”的湖景房

 

“湖景房,还是别说了!”说起湖景房这事,家住武昌中北路世纪彩城的朱先生格外感慨。朱先生是这个楼盘二期的业主,房子是2003年购买的。“当时绝对是湖景房。”朱先生告诉记者,买房时,他就是看中了这个楼盘视线开阔,可以看到沙湖湖面的特点。为此,朱先生专门买了个11楼的房型。当时,站在朱先生的阳台上,往左可以看到沙湖湖面,以及还未开发的几个湖汊,而往右还是沙湖的一块湿地。“当时,每个平方还加了几十元钱。”朱先生回忆道。

不过,如今朱先生觉得这钱花得有点冤枉。原来,在2006年前后,比世纪彩城更临湖的一块地被开发了,竖起的三栋20多层的高层住宅,挡住了朱先生所住房屋的视线——湖景房就这样成为了历史。

这种情况,在沙湖边并不是孤例。

目前沙湖沿岸除办公楼外,多个商品房楼盘数年前已盘踞在四周,而更多的楼盘则正在往沙湖核心区挺进。而数据显示,沙湖的面积从以前的上万亩缩减到如今的不足5000亩。“这些房子都是建在湖上的。”在黄鹂路上班的郑小姐回忆,秦园东路两侧2005年前还是水面,现在早已竖起了高楼。

在武汉,沙湖也不是孤例。在武昌晒湖,要找到这个湖面还真不容易,以湖为名的这里如今只是一片被围墙圈起来的水塘,周边则是一栋栋的高楼。

在南湖,雄楚大道上一个大型小区,一期可以看湖,但被二期挡住了,而现在二期又被三期四期给挡死了,以前延伸到湖面的半岛,不到10年间,就被一栋栋房子给占领了。

而在珞狮南路的南湖畔,一个楼盘就曾因为湖景房的问题,而发生过纠纷。据了解,这个小区边上原有一个南湖的湖汊叫芦湾湖。不过,在不少业主买房不久,这个湖汊就被填埋了。而令业主们困惑的是,经过他们的多方努力,这个水面还是消失了,而且相关部门的解释还是“这是合法的”,因为这个湖汊属于不在蓝线之内的湖泊。“80多万元的‘湖景房’眼睁睁地变成了土景房。”在这个小区买房的张女士告诉记者。

武汉湖景开发有点乱

 

“临湖这一点我还是比较喜欢的。”前日,在紧邻名都花园的南湖边一个新楼盘,来看房的俞小姐说。她觉得这个楼盘靠近湖边,以后会越来越稀缺,因此她有可能在这一带出手。

俞小姐的看法不无道理。据武汉市水务局统计,2002年武汉市共有200多个湖泊,10年之后的今天,只剩下了160多个。其中,消失最快的是中心城区,建国初的127个湖泊现在仅保留了39个,平均每两年消失了3个湖。按照这样的情势,以及开发商对湖岸线的“占领”,越往后的确是越难买到临湖的房子了。“保护湖泊,并不是说不要开发沿湖周边。”在南湖北岸的公园,市民边震海告诉记者,他认为湖岸开发关键是要适度。

以南湖的北岸公园为例,这是沿南湖北岸的一个将近两公里长,宽约几百米的公园,环湖路紧靠公园,而过了环湖路才是楼盘。“这样就蛮好。”边先生说,这样的开发临湖的业主既能看到湖,又能方便的来湖边游玩,关键是这种开放式的开发,可以为更多的市民提供休闲游玩场所,而不致使宝贵的湖岸线,成为“私家”资源。

然而,事实上,武汉的很多湖泊,被开发成了“私家空间”。就在南湖北岸的公园,西边被一个由十多栋三四十层的高层住宅截断,而东面另一个楼盘也让公园再无延伸的空间了。

不仅在南湖,在汤逊湖这样情况也正在发生。不少楼盘,已经将一些伸进湖面的半岛、沿湖的地盘划进了自己的地盘,高高竖起的围墙,将一湖美景与市民隔得远远的。

而武汉市2005年便已颁布实施《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》,2010年起又实施了《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》,对湖泊的整治、管理、利用给予了详细规定,并明确了各部门各自的职责。

《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,湖泊水域线为湖泊最高控制水位;湖泊绿化用地线以湖泊水域线为基线,向外延伸不少于30米;湖泊外围控制范围以湖泊绿化用地线为基线,向岸上延伸不少于300米。湖泊水域和绿化用地除按照规划建设必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外,禁止建设任何建筑物、构筑物。湖泊外围控制范围内土地的开发利用,应当与湖泊的社会公共使用功能相协调,预留公共进出通道和视线通廊。

湖面要如何开发利用好

 

“总体而言,湖景房,在武汉不算什么稀缺,也谈不上高端,因为湖太多了!”一位长期研究武汉楼市的业内人士这样认为。

也正是因为武汉湖多,往往让人不去珍惜。

事实上,熟悉武汉历史的人都知道,武汉湖泊萎缩经历了三个阶段:一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,人口增长使粮食问题成为当时最大的问题之一,大面积的湖区和湿地在政府主导的围湖造田下变成了田地,以东西湖最为众多。

第二阶段是,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,群众自发性的围湖养殖,加之工业经济加速发展,水质污染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。当时几个大的郊区湖泊均大面积遭到垦殖,东湖水面在这一阶段也大面积缩减。

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,围湖造田、围湖养殖逐步停止,却掀起了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热潮,滨湖地区成为房地产开发的“热土”,湖泊一块一块地被蚕食。

那么面对武汉如此治好的水资源,要如何利用好?在采访中,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“南湖的这个公园搞得就蛮好,只是能建成这样的湖岸线太短了。”长期关注南湖的市民边振海,就认为湖泊的保护,最重要的是体现它公共资源的价值,让湖面与楼盘开发有个缓冲地带。

这一看法得到了专家的认同。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卢新海的研究显示,西湖、北湖、菱角湖等在转变成城市湖泊公园后,湖泊的填占现象初步得到遏制;紫阳湖之所以得到有效保护,同样得益于较早建设的紫阳湖公园。他据此认为,湖泊公园化是湖泊保护的有效手段。

而与武汉类似的美国芝加哥,滨江滨湖也是其最大特色之一。芝加哥滨水区建设经验可以给予武汉一些启示。1909年制定的芝加哥规划提出了对密西根湖湖滨地区保护与发展的要求。通过对湖滨地区精致的建设规划,将湖滨地区从铁路、仓库、工业手中“夺”回来,作为城市永远的公共空间。直到现在,该规划仍对芝加哥湖滨地区发展与保护的公共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
芝加哥的百年规划促进了相关法规的制定,在形成城市滨水区景观的过程中,明确指出“不能”做什么。如芝加哥1909年规划的1公里宽、39公里长的滨水绿化带,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保留,近百年来从未逾越,为形成中心区连绵的城市天际线打下良好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