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首辆地铁列车进城记
今日凌晨零点10分,武汉地铁列车2号线运输车队第1辆平板车驶出青郑高速武昌收费站,进入武汉市区。随后,其他5辆平板车也陆续抵达。地铁2号线首辆列车将于今日上午在常青车辆段进行卸车,下午开始组装。
每节车厢都重达30多吨,如何将这台重量级的“大块头”从厂区“请”上大货车,稳稳当当地送入武汉?本报特派记者全程陪同、记录,为你解密这个庞然大物的长途之旅。
武汉地铁2号线列车为6节编组,4动2拖,即一列车有6节车厢,首尾两节不带制动,中间4节制动。6节车厢共118米长。由于铁路运输不能直达武汉常青车辆段,而公路运输更便捷,因此,此次运输采用先解组再运输,最后连挂的方式。解组,即将6节车厢分开,对包括通风管、通讯线路等在内的设备进行断电、拆分等。
南车株机公司的交车车间足足有300多米长,地面铁轨可通往厂里任何车间。制好的列车被牵引至此,等待“穿衣”。
26日晚,首列列车车头作为第一个“大块头”率先做上车准备。吊装工人围在大块头身边,将锐利的部分用塑料泡沫包得严严实实,因为本次2号线列车的车门是内塞式,为防止运输过程中颠簸造成车门滑动,还需要用胶布将车门固定成关闭状态。
经过精细打包的列车,开始安吊装带。一列车被安上4条高强度尼龙带,据记者目测,每条尼龙带宽10余厘米,厚不足1厘米。与重达30多吨的车厢相比,它们显得微不足道,但工作人员介绍,它们可以承受50多吨的重量。
在吊绳与列车接触紧密的卸扣上,工作人员还特意缠上了黄色的尼龙保护带,以防把车厢油漆碰伤。
吊装:1厘米厚尼龙带吊起30吨车厢
在纵深300多米的车间,有若干个横跨的“天车”,专门用来吊装。梅花红列车在打包后,又经再三检查,最终准备上车。
随着一声令下,两台天车一起同步操作,起吊,第一节车厢被吊入空中,缓缓向旁边早已停好的拉伸平板车移去,快接近时,平移暂停。又是一群工人上前,给列车轮子安上防护底垫。
一切准备就绪后,天车再次启动,平移至平板车并缓缓放下,放下的时候,甚至没有明显声响。上车后,铺上统一特制的蓝色盖布,以便防雨、防刮伤,避免运输途中被碎石伤到车身油漆。“这个盖布的尺寸是特地为地铁列车量身定做的,为保证有效防护,这个盖布只用3次。”运输公司负责人傅巍介绍。
一节车厢从打包到吊装至平板车需要一个多小时,从26日晚8点多到27日凌晨5点,南车株机公司和所请的运输公司近百人都在车间奋战,完成了5节车厢的装运。
保护:为保护油漆,量身定做盖布
顺利地送5节车厢上了平板车,最后一节却发生了意外。“有一辆平板车比其他的平板车高出5厘米,在运输时这5厘米并没有什么差别,但是交车车间天车高度有限,恰恰这高出的5厘米,让天车不够用了。”南车株机公司押运负责人许奕强介绍,发现问题后,他们立即紧急调来了“汽吊”。
汽吊即汽车型吊车,相比起天车来,虽然更灵活,但对平衡和方向要求更高。“每一小点都需要慢慢操作,两辆汽吊要保证高度一致。”现场负责人一边环顾车身,一边做着指挥手势。
在经过约半小时吊装后,最后一列车终于上了车。
同前面的车一样,列车需要牢牢固定在平板车上。“八字葫芦”的铁链就是固定的秘籍。许奕强介绍,每辆平板车设4个“八字葫芦”点,每个点用两根铁链斜向牵连,呈“八”字型,铁链一端拴在列车底部,另一端固定在平板车上。这种方式能有效固定地铁和平板车。
应急:车身高出5厘米,紧急改汽吊
出城:五百米走了半小时
昨日下午2点多,装好列车的平板车队在南车株机公司一字排成队,准备出发。
下午2点半,运输车队正式从株洲出发。前有路政开路车,后有押运车巡视。记者乘押运车体验从株洲到平江服务站区域押运车的全过程。
“高4.5米,长22米。”株洲路政在开车前再次测量和登记,并核发通行证。一切准备就绪后,路政车在车队的最前方开路,记者所乘的押运车在后押尾,2点半车队准时出发。
南车株机公司大门前是一条名为“田心路”的道路,道路并不宽,车流量和人流量却较大,路遇转弯处,20多米的平板车只能最大角度转弯通行,仅仅是走出这四五百米的道路,车队就花了近半个小时。
上高速后,桑塔纳押运车行驶在车队尾部,车前的“大块头”看起来有些颤巍。“没关系,我刚搞押运的时候也看着觉得有点怕,但其实很安全。”有多年押运经验的许奕强指着平板车后轮介绍,后面有3个轴,3排轮子,即使有一排颠簸悬空,但其余两排也一定是稳稳着地。
路遇第一个加油站,部分车辆加油,并再次进行车况检查。“我的车刹车片过热,我先打点水降温,你们先走。”一位司机向巡视车上的负责人汇报。
按照安全行驶规定,车队行驶速度要保持在每小时60公里以内,车辆之间需保持300米左右的安全距离。因此,整个车队渐行渐远。“车队会在安沙及赤壁两个服务区进行集合,休整后统一再上路。”傅巍介绍,每辆车上均配有两名司机及一名工人,司机会换班防止疲劳驾驶,工人则负责车身的简单维护整理。
从安沙下车后,记者继续乘采访车跟随车队。晚上7点左右,天逐渐黑了下来,运输车侧面和后面的钢板贴的反光贴显示出效果来。因为从株洲到武汉基本是平原地带,车行驶起来并没有太多坎坷。押运车前后巡视,也没发生任何意外。
抵达:武汉司机“抢先”进城
今日凌晨零点10分,第一辆平板车从青郑高速武昌收费站出来。巧的是,第一位李超刚师傅是位地道的武汉人,能给自己的家乡运来第一列列车,师傅觉得很高兴,同时,他也表示:“这段路很有把握。”
41岁的李超刚家住二七路,此次运送地铁列车是他与武汉轨道交通二次结缘。“1号线从我家门口过,当年我也运过1号线。”回忆起当年兴奋的情景,他仍历历在目。再次运送地铁车辆,他比当年平静了些。
李师傅的车是液压平板车,6辆车中只有2辆。“液压平板车自身有40吨重,沿路比一般的平板车更耗油,过路费也更贵,加上30多吨的车厢一共重70多吨,过路费要1400多元。”李师傅介绍,这种液压平板车具有很强的减震性,走高速过来,地铁列车在上面不会有任何颠簸。
昨日下午2点半从株洲出发,晚上8点半到达赤壁服务站吃了点快餐。零点多到达武汉,还需个把小时到常青车辆段,但他并不能回家,“要等上午下完货,才能回家。”李师傅说,蛮想回家吃中饭。
常年跑这段路,除了列车外,李师傅还运送过变压器等,对路况熟悉,车技更是有20多年的经验。“跑这段路还是蛮容易,很有把握。”
◇花絮
运输路线已经过
十来次试验
本次列车运送的路线为:从株机公司上长株高速到沪昆高速,到京珠高速,下青郑高速后从白沙洲大道上三环,再从盘龙大道至常青车辆段。
列车加平板车有4米多高,沿路会不会遇到高架或电线挡路?据介绍,从去年12月份起,运输工作就开始筹备,包括技术人员对线路进行勘探,对桥梁限载、涵洞限界的数据进行记载和分析,“路线至少跑了十来次,沿路发现有可能影响的因素,就得下车用设备测量,最终通过数据对比,选择了现在的这条路。”许奕强笑着说,运输的事马虎不得。
一辆平板车
单程油费3000元
这次的运输货车——拉伸平板车有6根轴、22个轮子,据介绍,除了平板车的汽车轮胎、减震钢板、减震弹簧3层减震装置外,地铁列车本身还有减震弹簧、液压减震和气囊减震3层装置。换句话说,每辆车相当于有6重“保护伞”。
“地铁列车车头长19.7米,重35吨;车身长19.4米,重32吨,高度都是3.8米,宽2.8米。我们的平板车车身长18.5米,加车头21.5米。”运输公司负责人傅巍一口气背出这些早已烂熟于心的数据。他表示,平板车都是根据地铁列车大小专门选择的,刚刚好承担列车的“大块头”。
以采访车为例,普通小汽车跑一趟株洲到武汉,大约需要200多元的油费,以及140元的过路费;但是大块头的平板车可不是省油的车。傅巍介绍,一辆车跑一个单程,仅油费就需要3000元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