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键词: 武汉地铁线路图 武汉地铁3号线 武汉地铁2号线 武汉地铁2号线线路图 网大
WuhanMetro.Com

新闻中心

您当前位置:武汉地铁网 >> 新闻频道 >> 地铁动态 >> 正文

新吉庆街百日 多数老排档歇业民间艺人流失

2012-4-11 11:12:18 来源:荆楚网-楚天金报 武汉地铁网 评论

红、白、黑三色为主色调,屋顶全部由瓦片铺盖而成,灰色水磨石墙面,弧形屋顶,走廊配宝瓶柱造型——2011年12月22日,历时一年多的封闭改造,带着典型的老汉口建筑风格,新吉庆街揭开面纱。

开街已近4个月,记者重走吉庆街。曾经,这条街上规模最大的餐饮店——芳芳菜馆挂出停业转让的招牌;最具代表的草根艺人,“四大天王”中的“一撮毛”、“莫尼卡”已退出吉庆街的舞台;名气大、客流不足,让新吉庆街部分商户抱团出击……致力于将老汉口特色融入现代商业的新街,“变脸”过后,迎来一场重新适应“水土”的挑战。

提档升级只有一家老店铺进驻新街

“早尝户部巷,夜吃吉庆街”,是武汉流传在外的美食传说。

30年,短短170米,吉庆街用排档和民间艺人,演绎了一段武汉的民俗传奇,经由作家的艺术加工,游客的口口相传,成为武汉民间文化的一个符号。与武汉许多具有市井气息的地方一样,吉庆街的杂乱、喧闹,终究与现代大都市的发展相矛盾。“2009年3月,江岸区采用了易地重建的办法,按照现代商业和文化的要求,重新设计规划吉庆街的建筑形态和商业布局,以提档升级为目标对吉庆街进行改造。”江岸区文化局一位姓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。

沉淀着武汉乡俗市井文化的吉庆街“升级”了,驻守在这里的商户是否还是原班人马?新吉庆街运营方同丰公司部门经理桂丽透露,2011年3月,新街启动招商时,专门邀请了老吉庆街的商户,但最终进驻新街的只有一家,并且“改头换面”,从夜市排档转做时尚风情餐厅。而其余的老商户,近水楼台面前,却无意“揽月”。

据一位负责新吉庆街招商的人士透露,租金方面对餐饮企业给予一定优惠,每月约120元/平方米,但就是如此,这个价格和老街相比,也翻了几倍。“新吉庆街的租金是原来的4-5倍,谁还进去?就是进去了,难道还卖热干面、鸭脖子之类的武汉特色餐饮?”老吉庆街最大的餐饮店,芳芳菜馆的高老板谈及放弃入驻新街,用了一个字:难。

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,作为最早在吉庆街生根的一批商户,高老板从在自家竹床上摆花生摊,一步一步扩张成为老吉庆街上最大的餐馆,对这里的商业氛围,他再熟悉不过。“高,高不得;低,低不得。像以前一样做排档肯定行不通了。走高档次?周边的环境不配套,而且做了这么多年夜市,大多数老商户,也不具备做高层次餐饮的水平。”

歇业撤退老街标志餐饮店不再坚守

“吉庆街最热闹的时候,一天要翻台四五百桌,最好的时候,一个月我们可以卖100万。”今年2月底,作为老吉庆街的标志餐饮店,芳芳菜馆挂出了“歇业转让”的牌子,高老板对此很无奈,“撑了五年多,我尽力了。”

早在新街还在建设时,老街两头,就只有三四个铺子“撑”着。到今年3月,记者围着老街走了一圈,除了一两家还在“煎熬”,大多数老街店铺都呈现歇业状态:店里的红色桌椅,还是往日排档的“阵势”,令“转让”字样更加打眼。

聊及现状,高老板只有苦笑,从一天可以卖几万元跌落到几千元的销售额,如此“惨淡”的光景,他“守”了五年。“从2006年开始,生意就因店附近长江隧道等市政建设的开建,受到极大影响,基本上都是亏损,之所以选择守,也是因为对这里有感情,第一桶金也是在这里赚到的,回报也是应该的。”

去年底新街开业前夕,高老板还为筹备新街开业忙乎过一阵,因为当时相信“新街开了后会有一些新变化”,如今看来,高老板表示,一个新市场,总有一段磨合期,“我们熬了这么久,是时候退了。”

靠大智路一侧的吉庆街路口上,卖烧饼的河南小伙子趁着这里生意低谷“抢占”了这个市场。他告诉记者,“来吃饭的人不多了”。吉庆街上的住户赵女士更是直言不讳:“因为生意不好,原先在这里的民间艺人走了不少,没了他们的吹拉弹唱,吉庆街就有点不像吉庆街了。”

据悉,吉庆街曾经有各类餐饮和露天摊点30余家、各类街头艺人300多人。但现在,辉煌时期的草根艺人走了不少;老商户,则基本都撤退了。

入驻老店换新颜走精致路线战新街

白天,门庭冷落车马稀;晚上,则是越夜越美丽。老吉庆街主打的是晚餐、消夜生意,新街“改头换面”,还能照搬老路子吗?

作为老吉庆街上唯一进驻新街的老店铺“湘味人家”——现在已经改名为“慢生活”,而且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改造。记者在新店看到,水晶吊灯颇具浪漫情调,地面有很多玻璃隔出来的镂空,里面“盛开”着荷花;墙面上,挂满了老照片,很有点复古文艺范儿的味道。除了在装修上花尽心思,服务员的服装也开始统一。不仅如此,和以前相比,这家店改走精致路线。当然,价格也同步升级,但涨幅不超过10元。老汉口莲藕汤38元,油闷大虾88元,都是地道的武汉特色。“以前一到夏天,大家穿着蛮随意,男的光膀子,女的穿睡衣,都蛮常见。”在该店服务了几年,“慢生活”的一名老员工告诉记者,现在来店里消费的客人,穿着打扮正式多了,嗓门也没那么大,“和店里的装修氛围也有关系吧。”

眼下正值踏青旺季,不少外地来汉的旅游团,都慕名来吉庆街吃饭。“以前我们是以周边客人为主,现在是以游客为主。”该店员告诉记者,近日,他们便接待了不少来自广州的旅游团。“以前老店一般营业到凌晨三四点钟,现在新店也会营业到凌晨两点以后。”店员告诉记者,新街的人气暂时还不能和老街高峰时期相提并论,但节假日时,也有叫号的情况。

新吉庆街运营公司的部门经理桂丽透露,吉庆街改造时,留下来的老店并不多,主要考虑可能是与这里的氛围不兼容,不过事实证明,有些改变之后,他们也能挖掘出新的生存之道。